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关于推广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的通知

来源: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发布日期:2022-06-16 16:50 责任编辑: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微信
X

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

关于推广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的通知琼营商

〔2022〕7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核心任务,是党中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更好发展,形成全省比学赶超抓改革促发展的浓厚氛围。经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第七次例会研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各市县、各成员单位要深刻认识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习借鉴“示范案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各项改革,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海南自由贸易港。负责推广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的责任单位(见附件2),要研究制定推广工作方案,明确推广的范围、内容、方法、路径、要求等,进一步推动示范案例中已有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省实施、落地见效。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做好统筹、督查等工作。


附件:1.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1-10)

      2.推广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责任分工表



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      

2022年6月7日             

(联系人:颜天阶;联系电话:65865156,13976696085)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1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助力种业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南繁硅谷”重大战略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种业振兴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加速种业主体聚集,推进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南繁种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以下简称科技城管理局)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以下简称知识产权法院)提升新能力、构建新机制、营造新环境、提供新服务,建立完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体系,构筑形成育种科研联合攻关优质生态,有效提升崖州湾科技城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种子身份证”信息系统,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能力。科技城管理局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合作共建“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崖州湾分子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创新建设“国家授权植物品种DNA指纹库”“海南热带特色动植物种质资源DNA指纹库”,为每份种子贴上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标签,为种质资源收集、分类、鉴定、利用,动植物种质资源进出境管理,动植物品种育种创新、植物新品种审查授权、维权打假,实质性派生品种判定、品种审定或登记等提供核心数据支撑,推动实现全流程可追溯管理,促进品种身份信息开放共享。

(二)建设育种材料存证和惠益分享平台,构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科技城管理局精准锚定种业知识产权领域痛点、难点,建设育种材料存证与惠益分享平台,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育种材料第三方存证”“育种材料惠益分享”等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有效破解“育种材料商业秘密保护难”“育种材料惠益分享保障难”等严重影响种业主体联合科研攻关的难题,推动育种数据有序共享、育种资源有序流动,促进育种科研高效创新、种业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

(三)设立司法保护联系点、审判庭和种质资源研究基地,营造种业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新环境。为了在崖州湾科技城提供更加专业、精准、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知识产权法院在崖州湾科技城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和知识产权特区审判庭,明确“就近服务、定期咨询、专场培训、诉调对接、强化保护”职能定位,有效满足崖州湾科技城种业创新和经营主体在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需求,强化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力度。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与知识产权法院在崖州湾科技城共同设立“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种质资源研究(海南)基地”,推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融合,积极应对全球种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快培育有利于引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法治环境。

(四)打造综合性法治服务保障中心,提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服务。科技城管理局与知识产权法院、三亚市司法局、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三亚市城郊人民法院、海南国际仲裁院三亚分院通力合作,打造全国首个集种业法治研究、纠纷解决、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法治服务保障中心”。法治服务保障中心将种业产业与法律服务深入融合,开辟“三庭、三室、一基地”(知识产权特区审判庭、第二涉外民商事法庭派出法庭、仲裁庭,调解室、律师接待室、公证服务室,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为崖州湾科技城主体提供便捷的诉讼、仲裁、律师法务、公证、调解等服务,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全链条法律服务。

二、亮点及成效

(一)大幅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崖州湾科技城分子检测实验室”采用全球领先、拥有100%国内知识产权、目前唯一能够支撑“新种子法”实质性派生品种规则实施的国家标准技术-MNP分子标记技术,建设实验室,开展分子检测服务,有效弥补了植物品种表型鉴定方法和传统DNA鉴定方法准确度低、鉴定时间长、成本高、对标准品种依赖大、难以为解决种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提供有效支持的不足;解决了传统SSR方法和SNP方法难以鉴定棉花、小麦、油菜、莲藕、猕猴桃、香蕉等多倍体、混杂或无性繁殖植物品种的难题;为品种侵权鉴定、育种材料商业秘密保护、原始品种和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别提供快速有效支撑,种业知识产权维权便利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崖州湾科技城分子检测实验室”实现了包括技术标准、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在内的100%国产化,是真正自主可控的种业知识产权分子检测技术平台。

(二)有效开辟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途径。存证机制有效为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提供新选择,截至2022年3月,崖州湾科技城育种材料存证与惠益分享平台已累计完成多家种业主体的17种作物、200余份授权品种及中间材料的实物与信息存证入库服务和4562份水稻授权品种信息存证入库工作。这些“第三方存证”的实物和信息,为科研单位、公司、个人等在种业知识产权方面主张、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提供了准确、便利、有效的新选择。园区入驻主体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海南奔象梨业有限公司于2021年顺利完成植物新品种“丹霞红”梨的交易,其独占许可转让权价格达2200万元,创造了果树类植物新品种权交易额的最高纪录。

(三)打造种业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妥善审理涉南繁种业案件,为打造种业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奠定了基础。知识产权法院自成立以来,共受理涉植物新品种案件9件,案件类型包括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和植物新品种权临时保护期使用费纠纷。目前已全部审结,判决、调解各被告总支付金额近170万元。知识产权法院成立后,受理案件比之前的海口知识产权法庭增长259.3%,自贸港创新主体经济活动增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愿意选择知识产权法院作为管辖法院。

(四)精心培育种业知识产权典型案例。2021年10月,知识产权法院在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审判庭公开宣判原告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与被告张某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一案,邀请代表委员和种业代表旁听宣判,公开宣判全程进行直播,公开开庭及宣判共吸引100余万网友在线观看,取得良好反响。该案现已生效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二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和2022年知识产权50大典型案例。知识产权法院审结的植物新品种临时保护使用费纠纷案件,准确适用司法解释对临时保护期使用费的规定,充分保护品种权人的智力成果,积极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使用费支付协议和品种权许可协议,确保品种权人经济利益得到充分补偿。

(五)不断完善种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法治保障中心实行“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推行“四个一”(一月一走访、一月一研判、一季一沙龙、一年一总结)工作机制,推动法治保障工作深度开展,积极宣传种业法律服务政策、大力引入调解、仲裁等资源力量参与法治园区建设,知识产权法院邀请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围绕植物新品种保护进行授课,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和重点园区企业代表共同以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为题进行研讨,为种业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司法保障服务,为当事人提供专业调解服务,为园区种业法律服务持续提供智库支持,打通了法律服务种业主体的“最后一公里”。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2

万宁市推行“信用+”全景应用改革充分彰显奖励诚信惩戒失信价值取向万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为了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推广应用,助力“放管服”改革,万宁市以信用为基础,创新推行“信用+免审”“信用+承诺即入”“信用+政务服务”“审批+监管+执法+信用”联动等系列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场准入准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主要做法

(一)推行“信用+免审”改革。2022年3月,万宁市出台改革方案,充分应用信用信息管理结果,以诚信守法个人、企业为重点对象,突出信用评价优秀主体,以清单化管理,分别制定了《诚信守法较高级免审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无失信免审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施分级分类免审激励。第一批纳入《诚信守法较高级免审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的政务服务事项有84项,明确较高个人信用积分分值及以上和信用等级为最高等级为免审标准;第一批纳入《无失信免审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的政务服务事项有20项,无失信行为或失信行为已修复,可享受免审服务。如海南省个人诚信积分“金椰分”达1125分及以上的个人在办理《诚信守法较高级免审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中的事项可享受免审服务。同时,审批结果出具后一个月内实施监管行为,兜底改革风险。

(二)推行“信用+承诺”改革。万宁市不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积极探索“准入即准营”改革,以信用为基础,采取告知承诺或备案替代改革前的行政许可审批必要条件,办事企业或群众只需承诺即准营,建立“审监联动+失信惩戒”机制。先后分两批次对115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改革,其中88项由行政许可改为承诺制,27项由行政许可改为备案制。同时,将84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优化改革,进一步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

(三)推行“审管法信”联动改革。万宁市探索审批、监管、执法、信用四个环节衔接数据化转型,在“互联网+监管”平台上开发“审管法信”平台,打通海南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实现了审批结果自动推送到事中事后监管部门和信用海南平台,更新监管对象数据库,实行告知承诺制和备案制即入的审批结果即时推送、业务部门限时介入监管或复核,审批结果、监管结果、执法结果和不良信用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失信履约结果记录推送至信用中国系统。同时,市场主体在办理审批服务业务时存在信用不良信息将自动展示,辅助审批服务,增强联合惩戒力度,确保在管得住的前提下放得更开。

(四)推出“信易批+”特色服务。按照服务场景颗粒化、诚信守法便利化原则,万宁市结合海南省个人诚信积分“金椰分”情况,分级分类提供特色服务,分别提供绿色通道、容缺办理、专人服务、加急服务、免费邮寄服务、优先预约等特殊分值奖励服务,为无失信市场主体或个人提供施工报建和企业开办全程帮办代办服务。2021年,万宁市对全市56个社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提供帮办代办和全程“一对一”跟踪业务指导服务,大幅提高了万宁市施工报建审批效率,最快落地项目为20天。在推行“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中,万宁市对无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申报办理一个行业或一件事服务事项时,可享受一套表单、一次申报、一次核定、当场核发多个审批结果等更便利的特色服务。

二、亮点及成效

(一)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万宁市依托信用监管结果实施多类型的市场准入便利化改革,现场平均20分钟可办结1件,市场主体准入时限整体缩减90%以上,办件效率大幅提升,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更好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如2021年10月12日至13日,万宁市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55张食品经营许可证首次发放或延续;改革前,此项工作至少需要3个月。

(二)全面提升市场准入准营便利化水平。万宁市通过推行诚信守法奖励服务,推行市场准入即准营、“信用+免审”等众多改革,真正做到了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如开早餐店申领食品经营许可证,改革前要等10多天;改革后,申请人当天拿证当天开张,市场主体可快速投入生产经营。2022年2月25日至28日,万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组织业务骨干对全市57家重点冲浪行业市场主体实施上门指导服务,当场为16家无失信行为且需办理相关行业准入的市场主体办结食品经营许可、公共卫生许可等行业许可,获得企业好评。

(三)有力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通过信息化创新,开发上线“审管法信”平台,为推进“一网通办”“一网协同”“一网监管”的闭环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实现了“海易办”、“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信用海南等系统间的数据自动对接,有效解决了审管联动、管法联动和审法联动不顺畅以及多系统多次录入等问题,率先实现“审批、监管、执法、信用”全场景数据开发应用,大幅提升失信联合惩戒力度,进一步激励市场主体自律。“审管法信”平台上线以来,平台已将189个不良信用、6297个审批结果、169件处罚案件推送至信用中国(海南)平台。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3

海口市龙华区法院活用组合拳破解执行难打造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新样板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法院

为打赢“切实解决执行难”攻坚战,打通实现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龙华区法院以打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为着力点,以提升市场主体便利度、满意度为导向,解放思想、因时制宜、创新举措,提高变现效率,取得良好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设立不动产处置团队,财产处置集约化。为解决传统不动产处置案件“一执到底”模式效率低下、执行期限过长等问题,龙华区法院成立不动产处置团队,建立集约化、团队化开展不动产评估拍卖工作机制。一是内挖潜力,科学调配资源。设立办案组、审查组、外勤组,分别负责决策执行方案、严把分流标准、协助清场等外出事务。二是巧借外力,优化分工协作。引进拍卖辅助公司,实现拍辅工作外包,将干警从繁杂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攻疑难杂案,保证执行质量。

(二)运用“预处罚”程序,惩戒预警显威力。对拒不执行生效裁判文书的相关人员,在正式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向其发出“预处罚告知书”,预先告知其若不履行或抗拒履行法律义务,将承担罚款或拘留的法律后果,给予其一定的履行时空。2021年以来龙华区法院共发出“预处罚告知书”32份,既达到惩戒预警、督促执行的目的,又兼顾教育性和实用性,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权益的影响,充分体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司法力度与司法温度的有机统一。

(三)善用“头条弹窗”功能,精准推送促履行。为强力惩戒被执行人,龙华区法院加大“老赖”曝光力度,利用“今日头条”精准地图弹窗、用户庞大等优势,2021年共将1431名限制消费的被执行人信息,以其常住地为圆心,定向覆盖该区域用户,有针对性在“熟人圈”曝光,促使被执行人及时履行法律义务。在执行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被执行人迫于舆论压力,主动联系法院当场履行完330万余元案款,促成其为被执行人的2件案件顺利执结。

(四)巧用“调查令直通车”,多方合力破难题。为破解“查人找物”难题,有效获取被执行人财产线索,2021年5月龙华区法院设置“调查令直通车”,畅通调查令申请渠道。执行案件申请执行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可根据“调查令直通车”的操作指引,直接向承办法官或执行立案窗口递交申请书、财产线索等相关材料,经法官审查符合条件的,于3个工作日内开具载明持令主体、事项、有效期等内容的调查令,由代理律师或基层法律工作者持令前往相应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后将结果反馈法官,推进执行工作。2021年龙华区法院共发出调查令352份,有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执行,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实体权利。

(五)践行文明执行理念,为企业生存留余地。在保护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征求申请执行人同意的前提下,优先采取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小的控制措施,如允许企业留存部分经营资金、允许分期履行债务、适当延长执行时间等,为困难企业生存发展留下余地。

二、亮点及成效

(一)创新驱动,执行指标全覆盖提升。龙华区法院以集约化、信息化为导向,通过综合采用不动产集中处置、预处罚程序、头条弹窗曝光、调查令直通车和“留水养鱼”等措施,促使2021年执行质效指标实现稳步提升,全年执行结案11077件,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92.21%,全部执行案件到位金额14.4亿元,执行到位率21.54%,同比增长3.17个百分点。

(二)统筹集约,执行工作全流程加速。过去的“一执到底”模式因受团队干警精力有限,且不动产处置难度较大、情况复杂、环节较多,个别团队对不动产案件存在畏难情绪,处置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待处置案件执行期限过长等问题。不动产处置组成立后,人员固定,各司其职,专人对接,专案专办,因案施策,使原来的小团队单打独斗变成了现在的大团队集成作战,大大缩短了流转时间,提高了办案效率。自2020年不动产处置组成立至今,已解决疑难复杂、涉案人数众多的案件393件,不动产处置期限大幅缩短,从集中处置前的平均745天缩短至2021年的140天,缩短处理周期605天。2021年拍卖成交额约2.8亿元,同比上升107.4%,既加速了申请执行人权益变现,也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被执行人的利益。

(三)“留水养鱼”,执行温度全方位体现。龙华区法院坚决贯彻善意执行理念,采取“留水养鱼”的方式,努力搭建沟通桥梁,最大限度保障企业权益,助力恢复正常经营。据统计,疫情以来,龙华区法院以“留水养鱼”方式促成368件涉企业案件实现和解双赢,执行到位金额超过1.5亿元。在执行乐东某度假村借款合同纠纷案中,龙华区法院在综合评估案件情况后,决定暂不对被执行企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采取“留水养鱼”保障该项目的声誉、形象、融资、运营等不受影响,最终使一家危困企业渡过难关、重获新生,并促使其3个月左右还清了400余万欠款。

龙华区法院牢固树立“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在执行工作中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原则,不断探索执行改革,创新执行举措,加大保护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司法保障。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4

省知识产权局等打造跨境电商联合执法新模式
构筑知识产权保护新屏障
海南省知识产权局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口海关

为强化对跨境电商领域监管的部门协作,加快建立适应海南自贸港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海南省知识产权局联合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口海关,构建海南自贸港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监管联合执法机制,推行“先行禁令”,打造自贸港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对侵权线索一追到底、一查到底,营造海南“无假货”的优质消费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联系配合,建立海南自贸港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监管联合执法机制。针对跨境电商B2C、贸易碎片化和销售线上化等新型贸易特征,省知识产权局、省市场监管局、海口海关以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监管执法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模拟封关运作后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侵权状况,建立多部门有机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防联控的运行机制。一是强化部门协作,充分发挥海关部门对海南自贸港口岸进出商品监管和市场监管部门在国内消费市场监管的优势,探索解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之间的衔接问题。二是强化多部门对侵权假冒行为的追踪溯源和链条式治理,对假冒线索一追到底、一查到底,打造“无假货”的消费环境,为实施优质的离岛免税政策、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海南自贸港良好的营商环境进行深入探索。三是强化知识产权、市场监管和海关等部门的优势互补、协作配合,发挥知识产权部门侵权认定技术支撑,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体系完备、执法队伍无缝衔接的优势,海关边境执法合作多元化、对外贸易监管数据丰富等优势,探索知识产权部门、市场监管队伍和海关实施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案件线上线下、展示仓储一条龙的快速协查、联合执法模式,有效破解查办跨境电商领域知识产权大案要案的难题。

(二)推行“先行禁令”,打造海南自贸港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与传统商务活动不同,电子商务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具有线上线下一体化、链条化,侵权证据稍纵即逝,侵权行为真实性很难核实等特点。一是跨境电商突破了商标使用地域性的限制,以销售个人化、贸易碎片化方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市场取得销售许可后经营的界限,给判断侵权增加了难度。二是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丧失了传统交易方式下的地理因素,整个交易过程在网络中瞬间完成,监管部门很难控制和检查销售商的交易活动。三是以无形产品替代实物成为交易对象,监管部门很难识别电子商务用户的身份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交易真实性难以审查。四是电子商务主要采取无纸化操作方式,传统法律的许多规范是以规范有纸交易为出发点,电子商务的制造商容易隐匿其住所。五是以数字合同、数字时间截取了传统贸易中的书面合同、结算票据,削弱了监管部门获取交易信息的能力。为避免监管执法部门在查处跨境电商案件时,出现违法主体隐匿证据、出境逃离,或者权利人恶意举报等情形,海南省知识产权局、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口海关在查处跨境电商案件时,按照海关依职权保护的边境执法模式,参照“先行禁令”(《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第五十条):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投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有证据证明存在侵权事实,如不及时制止将使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经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可以先行发布禁令,责令涉嫌侵权人立即停止涉嫌侵权行为,并依法处理。发布禁令前,可以要求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供适当担保。经调查,侵权行为不成立的,应当及时解除禁令。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有错误的,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停止有关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在“先行禁令”的支持下,联合执法涉及的部分案件最终由海口海关以依申请执法模式,由权利人将案件起诉至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以民事诉讼的方式保护权利人、经营者两方平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亮点及成效

2021年6月17日,省知识产权局接到举报称:海南5家企业涉嫌存放、销售假冒乔治阿玛尼有限公司的手表。省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协调市场监管局、海口海关等执法力量,在销售网点、综合保税仓库全面铺开,统一行动,精准打击,严厉查办此案。为确保案件查处效果,防止经销商、供货商相互串通、走漏消息、销毁证据,省知识产权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口海关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并以此为指挥平台,统一指挥调动执法人员同步出击,一举查获了这5家企业涉嫌商标侵权的手表。权利人按照“先行禁令”的要求,分别提交了与货物等值的担保金。

(一)以跨部门行政执法密切协作实现“全链条”打击。此次行动是国内流通管理部门与海关边境执法部门首次组织实施的一次联合行动,是跨部门行政执法密切协作,对跨境电商进口、仓储和销售实施“全链条”打击查办的首宗跨境电商涉嫌商标侵权重大案件。

(二)以行政与司法紧密协作实现对市场主体平等保护。本案件通过海关依申请保护和“先行禁令”的执法模式,第一时间排除了造成侵权损害进一步扩大的风险,通过引导权利人向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以民事法律手段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商标权利人、跨境电商经营者双方的合法权益,这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成立以来第一起行政与司法协作的案件,凸显了法治是海南自贸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三)为创新海南自贸港打击侵权执法模式进行有益探索。本案例着眼于跨境电商领域侵权案件的特殊性、新颖性,以创新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后打击侵权执法模式为目标,充分探索在海南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条件下打击侵权的执法路径,为创新自贸港知识产权快速协查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实践范例。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5

省财政厅等推行“见贷即保”新模式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杠杆作用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为进一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财政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杠杆作用,海南省财政厅积极推动海南省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南融资担保基金)引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出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以下简称批量担保业务),通过分险、增信、降费、提效等多措并举,不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为本地小微企业解“融资之渴”。

一、主要做法

(一)“四大转变”提效能,构建便企担保新模式。通过与国家融担基金合作开展批量担保业务,切实简化担保流程,提升担保效率,进一步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一是“简流程”,将“企业在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来回跑”的多头联络模式,转变为“企业仅与银行联系”的单线联络模式;二是“提效率”,将“银行和担保机构对企业重复尽职调查、重复审批”的双重独立运行业务模式,转变为“银担双方事先统一标准、提前设定业务条件,银行单独审批,担保机构‘见贷即保’”的批量担保业务模式;三是“降门槛”,将“企业需提供足额资产抵(质)押作为获得担保前提条件”的商业性担保业务模式,转变为“纯信用,取消企业抵(质)押要求”的政策性担保业务模式;四是“管风险”,将“担保机构无上限承担代偿责任”的高负担业务模式,转变为“设定代偿上限为3%”的低代偿业务模式。一环环从企业到银行、担保机构全流程的模式创新,成为激活小微、“三农”金融的“一池春水”。

(二)“三方分险”聚合力,开创银担合作新局面。海南融资担保基金通过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建立再担保业务合作关系,引入“国家队”,构建“国家—省级”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与银行共同分担信用类担保贷款风险。全面实行银担“二八分险”模式,由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银行分别按80%、20%的比例承担贷款风险,“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内部,则由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海南融资担保基金分别按30%、50%的比例承担风险。通过打造合理的“三方分险”机制,打破我省原有担保机构百分之百承担贷款风险的格局,既能有效缓解银行的风险管理难题,增强投入普惠领域的内生动力,又能够很好地体现政府的政策性目的和政策导向,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三)“两个降低”减负担,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海南融资担保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政策性功能作用,坚持“准公共品”定位,结合省级财政加大融资担保机构支小支农的降费奖补力度,将批量担保业务对客收取的担保费率“一步到位”降低至1%。同时,通过为企业“增信”、为银行“分险”的方式,帮助银行有效降低贷款风险,推动银行将信用类担保贷款利率降低至4.6%左右,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降至5.6%左右,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二、亮点及成效

(一)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可获得性。自2021年9月业务落地至今,海南融资担保基金通过批量担保业务向普惠金融领域市场主体投放纯信用、低费率担保贷款640笔,总金额7.5亿元,其中单户500万元及以下业务占比达100%,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6号)要求的支小支农、500万元及以下业务规模占比80%、50%分别高出20个百分点和50个百分点;100万元及以下贷款435笔,贷款金额18178.3万元,最低担保贷款金额为4.9万元,解决了我省100万元以下贷款难以获得担保支持的情况,进一步扩大了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的范围,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切实让利实体经济。将担保费率降低至1%,推动合作银行专项担保贷款产品利率降为4.6%左右,比2021年全省新发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93%(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发布)低1.33个百分点,让企业不仅“贷得来”,又“用得起”。自业务开展以来,为企业节约利息1002.42万元,缓解企业“融资贵”问题,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进一步增强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功能作用。获得批量担保贷款支持的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267户,个体工商户148户,三农225户,占比分别为41.72%、23.13%、35.15%,惠及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等12大民生行业,至少稳定5300人就业,充分发挥海南融资担保基金作为企业“助推器”、行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

(四)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海南融资担保基金积极推动业务下沉,不断提升市县业务覆盖面。截至目前,我省19个市县中已有18个市县实现业务落地,其中涉及脱贫县5个,分别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市县业务覆盖率达94.74%,为364户县域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提供了3亿元贷款支持,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进一步发挥财政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杠杆作用。目前已发放的批量担保贷款金额7.5亿元,海南融资担保基金按照批量担保业务规定向合作银行缴存代偿补偿备付金1130.55万元,对客户收取担保费678.33万元, 充分地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及担保“信用放大器”的功能作用。

海南融资担保基金推行“见贷即保”的批量担保业务,突出支持了我省量大面广、吸纳就业多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将宏观政策与微观主体紧密联接,构建了银行、担保和企业三方良性互动的普惠金融生态新格局,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大众的能力,促进普惠金融实现“量增”“面扩”“价降”,为优化金融营商环境贡献了“担保”力量。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6

海口市推行“交房即交证”改革让不动产登记不再难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口市税务局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商品房竣工验收及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切实保护购房人合法权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海口市主动对标先进地区,着力解决群众关切的“办证难办证慢”难点堵点问题,创新推出“交房即交证”新模式(即开发建设单位在完成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和相关税费缴纳,在交房同时向购房者交付不动产分证,购房人拿到不动产分证后可自行缴交相关税费及申请不动产转移登记),有效提升了商品房办证效率,获得了企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一、主要举措

(一)出台方案明确责任。为提升不动产登记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2021年11月12日,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口市税务局联合印发《海口市商品房“交房即交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海住建管〔2021〕674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过程管控、健全监督体系、整合完善办理流程、打破数据壁垒、并行办理等方面提出新举措,倒逼开发企业优化施工管理、积极履行主体责任,明确项目所有行政审批手续、开发单位相关费用(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清缴工作需在竣工验收备案前完成,专项维修基金(代缴)需在办理合同备案时同步完成。

(二)先行试点稳步推进。2021年12月选取了“天街华府”等3个项目作为“交房即交证”改革工作试点,实施“交房即交证”改革。截至2022年1月,“交证”3341本。在总结先行试点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系统集成,注重跨部门协调推进,将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交房时间作为“交房和交证”的时点,完善标准化《商品房买卖合同》范本,明确交房时间、条件和双方权利义务,并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范使用,以确保房地产开发企业交付的房屋竣工联合验收合格、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权属清晰无争议且已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进而在全市全面推广“交房即交证”改革。

(三)合并办理优化服务。将土地核验、规划核实合并办理,实行“二验合一”,简化流程;将不动产首次登记和变更登记(总证+分证)合并办理,大幅度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全面推动不动产登记线上线下“多轨并行”,实行商品房“网签备案+预告登记”“总证+分证”“完税+转移登记”合并办理新模式,探索系统智能辅助审批,提供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秒批”服务。

(四)数据共享加强监管。将新建商品房的土地权籍调查(土地核验测绘)、规划面积测绘、房屋面积测绘等事项合并办理。通过制定统一的测绘技术标准,搭建“联合测绘”服务平台,推进“联合测绘”项目信息化管理,实现“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与纠偏,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加强建设用地及工程规划批后监管和房地产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商品房交易资金监管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领域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加大排查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二、亮点及成效

海口市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改革,使购房者能在开发建设单位交房的同时取得不动产权证,为广大群众就业、求学、落户等提供便利,也为享受政策红利的不动产进入市场交易、抵押等扫清障碍,大幅提升了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一)流程优化“高效办”。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住建部门和税务部门,以为群众办好一件事为目标,以整合流程为切入点,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在申请材料齐全的基础上,办理时限由原来的6—8个月压缩至15个工作日,大大提升了办理效率。

(二)共享信息“便捷办”。一是开展“一码管地”改革。拓宽不动产单元码应用场景,实现土地批、供、用、查、测、登等全生命周期 “一码关联”;二是运行“联合测绘”平台。通过搭建“联合测绘”服务平台,各部门测绘信息均可通过“联合测绘”平台获取,建立我市“联合测绘”成果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孤岛,推进信息共享集成;三是建立高水平登记服务体系,充分使用电子证照,让数据有效支持申请材料提交、网上审核等各个工作环节,申请人无需重复提交材料,减少企业办证成本。

(三)便民登记“多点办”。不动产登记申办点从之前“政务大厅”1处增加至“政务大厅”“海甸大厅”“国土大厦一楼大厅”“西海岸便民服务点”“红城湖便民服务点”“世贸便民服务点”共6处。同时深化“不动产+N”改革,延伸“不动产+金融”、“不动产+税费”、“不动产+公积金”等服务,集成“不动产登记云平台”APP线上申请,“24小时自助缮证”,业务全流程全数字办理,实现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掌上办”,让市民办理不动产登记的过程更具体验感和获得感。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7

海口江东新区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好”改革打造工程建设项目政务服务江东样板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

海口江东新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内一流审批服务,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同时,着眼于政府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主题式整合,实现工程项目全流程事项清单式报建,打造工程建设项目“一件事一次办好”江东样板,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和市场主体获得感。

一、主要做法

(一)情景式定制报建套餐,建设项目“一件事”主题报建。江东新区整合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各类主题项目,将工程报建项目细分为15类工程报建主题,从建设单位视角的“一件事”出发,打破了以“普遍适用、全面囊括、自行甄选”为导向的审批服务模式,为项目“量体裁衣”,根据项目涉及的审批事项进行业务流程系统重组,剔除与主题无关的全部审批环节和事项,建设单位可按照流程指引直接办理审批手续,无需进行任何“或有审批”事项的选取和确认,达到办理事项最精准、办理流程最高效、提交材料最精减的审批效果。如老旧小区改造(政府投资)项目、小型社会投资工业类项目等7类主题项目,直接按照“施工报建-竣工验收”简化版2阶段流程报建,优于传统4阶段报建模式。

(二)精准化告知服务,全流程指南“清单式”一次告知。基于不同报建主题及报建流程,整合97个办理事项,形成各类主题工程项目报建清单。企业在线申报时,系统按照申报项目的类型一次性展示该项目全流程报建涉及的所有事项,企业根据该事项清单查漏补缺即可,实现针对性最强、展示效果最佳、指导性最优的全流程告知服务。

(三)全流程单事项智能提醒,无差错漏“一次办好”。企业选定“一件事”报建,全面展示“一件事”主题所有审批事项,办事进度三色智能提醒,绿色为已办结事项、蓝色为正在办理事项,灰色为未办理事项,根据企业报建进度动态调整颜色,实现工程报建全流程审批事项无错项、漏项。单个审批事项申报材料一次性展示、一次告知,企业在申办过程中可智能调取存储在“云盘”的证照及各项申请材料,实现“一次上传、自动关联、终身可用”。全流程、单事项智能导引,实现项目报建“一次办好”。

(四)全链条服务专员机制,零死角“一帮到底”。建立“前中后”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前端工程报建专员服务+中端“双专员”(征拆专员和项目专员)服务+后端人才专员服务,全面保障企业项目审批、建设与随迁人才相关落地园区工作。建立服务咨询微信群,开通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咨询、人才服务等专线,为企业线上申报提供“7×24小时”“不打烊”精准服务。线下制定事项申报指南手册,将群众“找上门”变服务“送上门”,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跑动次数。

(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风险防控“一步到位”。一是强制性监管手段及时纠偏。针对已实施的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制及秒批等工程审批改革举措,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进行协同监管,根据提供虚假承诺或未按规施工的,采取停工整改、撤销已发证照等监管措施。二是动态化差异化信用监管打造多部门协同监管体系,按照省市工作部署落实“信易批”工作机制,出台江东新区信用监管系列举措,对市场主体实行动态化、差异化监管,实施不同频次、力度的监管,对承诺失信或违规行为的,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创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监管体系,形成审批业务信息互通、审批结果定期报送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

二、亮点及成效

(一)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度显著增强。江东新区以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指标为目标,优化系统事项配置,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系统集中展示,便于企业更直观、更方便地了解改革政策,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度,为江东新区企业提供更便捷、更智能的政务服务。

(二)企业工程项目事项申报更放心。江东新区加强主题项目事项整合,形成全流程报建事项清单。企业无需逐项梳理申报事项,按照系统界面展示进行智能申报,确保工程报建系统化、无漏项,有效避免漏报错报。同时,情景式报建将工程审批改革效果直观展示,既提升报建体验感,又放大改革效果,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

(三)全流程事项报建好评不断。情景式报建与一系列工程审批改革举措融合,实现1+1>2的效果,极大缩短项目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落地项目中,部分项目从拿地至开工仅3个半月,改革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已为海南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和恒力国际贸易(海南)有限公司等105家企业212个项目提供高质量服务,政务服务好评率达100%,赢得园区企业一致好评。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8

海南省税务机关倡导“信用+”办税理念持续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口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三亚市税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关于“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充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海南省税务局信用办税“承诺办”“容缺办”基础上,海口市税务局、三亚市税务局分别从服务广度和服务深度两个维度进一步探索创新,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价值导向,不断提升纳税信用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一、主要做法

(一)推行鼓励信用办税理念。为提升纳税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办税便利度,在海口市税务局先期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全省全面推行信用办税理念,纳税信用级别高的可享受“承诺办”“容缺办”服务。对纳税人、缴费人到办税服务厅办理涉税事宜,提供的相关资料不齐全但不影响实质性审核的,经纳税人书面补正承诺,可暂缓提交纸质资料,按正常程序为其办理。对不符合条件虚假承诺或未按承诺时限履约的,税务机关撤销容缺办理的业务事项,将其纳入失信惩戒名单,在失信年度内不再为提供“承诺办”“容缺办”服务,并在该年度纳税信用级别评定时按规定扣分。税务机关根据承诺内容进行事后管控和信用惩戒,形成了留痕式、闭环式管理。

(二)持续拓展信用办税广度。在全省“承诺办”“容缺办”服务标准之上,海口市税务局从多个角度完善提升服务。一是丰富容缺办理渠道,推出电话办税、视频办税等多种“非接触式”容缺办理渠道。二是拓展资料补正方式,由“上门补正”扩展至“邮寄补正”“网上补正”,即办业务资料“留存备查补正”。三是放宽加盖公章限定,依托税务实名认证系统,对可现场即时办结的业务实行“实名认证、签字免章”制,已实行实名信息采集的纳税人以签字代替公章办理业务。

(三)不断递进信用办税深度。作为全省试点,三亚市税务局尝试推出对“三连A”纳税人的常见业务全部“承诺办”服务。事前,三亚市税务局通过多个渠道提前向社会公布“三连A”企业名单,广泛告知其税务事项资料承诺办具体服务措施,鼓励“三连A”企业享受服务红利。事中,各办税服务厅为“三连A”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服务,“三连A”企业到办税服务厅办理涉税事宜时,仅需提供相应的表证单书,并在表证单书(免填单业务仅需在核对确认表单)上对其余附列资料的内容进行承诺,无需提供其余附列资料,即可按正常程序办理。事后,加强对其业务真实性及后续情况监管,发现承诺内容不真实的,撤销“三连A”企业申请资料承诺办理的业务事项,将其纳入失信惩戒名单,不再为其提供资料承诺办理服务,并在评定其年度纳税信用时相应扣分。截至目前,已涵盖除异名退税、出口退税、离境退税备案、即征即退审批、汇总纳税企业申报增值税等业务外的所有其他涉税业务,进一步减轻“三连A”企业的办税负担,得到纳税人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

二、亮点及成效

(一)有效倡导诚信涉税理念。海南省税务局依托纳税信用管理系统,明确事中事后管控流程,构建先税后事受理新模式,让群众少跑路,降低办税门槛。因资料不齐、窗口办税速度过慢导致的投诉纠纷大大减少,让信用最好的纳税人得到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认可。同时对纳税人诚信纳税提出更高要求,引导纳税人提升税法遵从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二)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承诺办”“容缺办”服务,以“先办后补、先税后事,以承诺代替报送”的办税新模式代替以往“资料不齐不办”的旧模式,税务机关在办税时更重信用更重承诺,纳税人不再为少一份资料、漏一个公章、错一张表而“来回跑”“多次跑”,大大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自“承诺办”“容缺办”服务推行以来,全省共办理“承诺办”“容缺办”业务约2.5万笔,减少“来回跑”次数1万余次。

(三)有效促进诚信体系建设。海口市税务局和三亚市税务局主动作为、探索创新,在落实省税务局“承诺办”“容缺办”服务前提下,推出更多便企利民的服务新举措,多个层面多种方式建立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完善纳税信用管理制度,为诚信纳税人提供便捷服务、对失信纳税人采取惩戒措施,“宽办”与“严管”并行,在便民办税的同时有效防控涉税风险,促进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了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9

海口国家高新区全面推行“企业秘书”制度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探索全面推行“企业秘书”(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的服务专员)制度,制定发布了《海口国家高新区企业秘书服务规范化文件》,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企业量身定制了“企业秘书”,明确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体系化、清单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全生命周期专业服务,管委会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员”的转变。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惠企服务目标,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保障体系。管委会学习借鉴香港方便营商咨询委员会“精明规管计划”和“营商联络小组”制度设计,为入园企业和建设项目量身定制“企业秘书”。一是建立首问负责制。为有效避免企业办事过程中遇到部门间推诿扯皮、办事拖沓、办不成事等问题,管委会建立了问题处理“三直”机制,企业诉求直达“企业秘书”、“企业秘书”直通业务部门转办企业诉求、“企业秘书”直线联系管委会班子成员,企业的诉求只需找“企业秘书”即可解决。二是建立监督反馈机制。管委会畅通投诉反馈通道,企业可将处理问题情况及时反馈管委会,管委会可随时对“企业秘书”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做到企业投诉有门,“企业秘书”有错或不称职可以更换。

(二)关注企业需求全链条,实现服务清单化规范化。一是搭建企业“全链条”服务需求体系。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管理运营和创新创业四个模块,梳理出需要“企业秘书”协助办理的11个主题高频事项,为高新区企业提供全覆盖、菜单式服务。二是规范“企业秘书”服务事项。梳理事权归属,对于清单内事项,依据问题类型分为“咨询类”“帮办代办类”“催办类”“疑难类”,严格执行匹配规范性流程和服务细节标准化,确保“不分秘书、不分企业、不分事项”,“企业秘书”的每一次服务都能达到同等质量。

(三)拓宽政企沟通渠道,多措并举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完善“企业秘书”“电话热线”等渠道,高新区企业可以通过直接联系“企业秘书”,拟入园企业可通过全球招商热线渠道进行问题沟通及咨询,有效拓宽政企沟通渠道。

二、亮点及成效

(一)项目开工建设投产提速。管委会推行的“企业秘书”+全程介入规划设计服务改革,累计服务高新区建设项目120余个,结合高新区“极简审批+企业服务平台1.0”、“秒批秒办”、临时用地行政审批改革等审批改革措施,施工前审批速度提升90%以上。如:裕同项目当年即完成洽谈、签约、挂地、开工、试投产,刷新了“海口速度”;博科项目成为“拿地即开工”试点项目;长安二期、药谷安居型商品房等项目相继实现拿地即开工。截止2021年底,2021年上半年落地项目全部开工,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3%,完成额创历史新高。

(二)助力产业建设提质增效。高新区通过“企业秘书、电话热线”等多渠道收集和协调满足高新区企业需求,不断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2021年,高新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7%;高新区高企总数达177家,高企数量占全市、全省比重分别达到22%、15%;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较2020年全年增长117.62%。

(三)规范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高新区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企业秘书”综合服务制度,有效解决了原有政企沟通方式间存在的服务范围不明确、问题反馈不通畅、处理转办不及时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招商企业、高新区企业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有效推进项目建设及整体营商环境优化。2021年以来,高新区共7次动态调整印发《海口国家高新区企业秘书分工表》,为高新区127家企业、163个项目量身定制58名管委会中层以上干部担任企业秘书,扮演好政策讲解员、审批代办员、困难协调员、高新区招商员角色,全方位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10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技赋能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打造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新样板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

为进一步在园区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践行“城小二”精神,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利用人工智能AI与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实现园区发展治理、土地出让、图纸审查、建设工地安全监管全链条智慧管理,在促进科技城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服务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便利度、满意度。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全面呈现园区发展。运用三维仿真技术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整合科技城园区规划、设计、建造、运维数据,全面呈现崖州湾科技城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活配套等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企业能够自行实时了解园区,打破园区认知隔阂,降低园区信息获取难度和成本,轻松掌握企业入驻、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等情况,便于进驻园区和企业办公选址评估。企业员工可快速获取周边的购物、餐饮娱乐、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信息。通过完善数据服务,让园区数据活起来、转起来、用起来,构建各类专题信息模型,支撑科技城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数据资源服务。

(二)发布上线云上读地系统,直观展示土地信息。构建土地信息归集、查询发布、智能选址、政策指引和招商地图等功能于一体的土地信息平台,结合三维空间技术,创新实现“标准地”全要素、全类型相关信息线上展示(即云上读地)。企业了解土地信息更便捷,不用跑现场,通过网络即可直观了解地块的区位、现状、地段优势、建设指标等信息,也可通过联系人快速了解招商、供地等有关政策和信息。

(三)上线智能审图BIM平台,自动核查设计图纸。实施工程项目建设图纸随时随地在线数字化报建,可结合规划,规范在智能审图系统预审21项关键条件和重要指标。建设单位提交图纸后,系统先自动预审并生成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清单,再经人工复核后,快速形成审查意见,并提供给建设单位以修改完善图纸。此举大幅减少审批过程多次反复的问题,提高了整体审批效率,避免建设单位重复报批报建。同时,系统可快速将单个项目信息汇总到崖州湾科技城园区城市信息模型场景中,直观呈现单个项目和城市规划、城市风貌的关系。

(四)实施工地智慧监管,实时智能监测工程现场。结合视频图像识别抓取、信息传感等技术,建设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在安全方面,实时监测、预警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人员未佩戴安全帽、越界攀爬”等安全隐患行为,通过视频监控智能跟踪塔吊、身份识别把关升降机运行,实现重大危险源监管全覆盖。在绿色施工方面,通过智能判别渣土车加盖、材料乱堆乱放、进出车辆污泥清洗等现场施工行为,实现文明施工全监管。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通过进出人员实名制打卡、材料进出系统管理、投资进度线上申报,实现工程进度信息全方位掌握。

二、亮点及成效

(一)CIM平台让园区发展“促”得更全面。企业在崖州湾科技城投资、入驻、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类事项,都离不开数据支撑。为最大程度发挥CIM平台的大数据作用,促进园区全面发展,CIM平台已归集并对外提供21类143项数据服务,贯穿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为崖州湾科技城园区企业提供创新技术咨询、专项扶持和“产-学-研”对接等服务,全方位帮助园区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二)“云上读地”让土地信息“看”得更方便。企业根据区域、规模大小等条件定向查找,精准筛选到适合地块,节省获取土地信息的成本,缩短投资决策周期,获取土地信息更高效,不受时间、空间制约,可以随时、随地选地。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为资源、资产、资本有效衔接提供媒介和支撑,提高土地信息透明度,营造公平有序营商环境,推动实现政府精准招商和决策。目前已在云上读地平台发布20个地块信息,同时展示了省、市、园区各类政策文件和园区办事指南,有力促成了崖州湾科技城2021年的5宗土地出让。

(三)智能审图让工程项目“批”得更快速。实施智能审图模式,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时间。以往人工审核单个项目CAD图纸需要3—5个工作日,智能审图系统结合人工复核只需5-10分钟即可输出审核初始结果,1—2个工作日便可完成审核工作,同时减少了人工审批的部分主观臆断,使得整体审批时间压缩了50%以上,实现规划审批服务提速、提质、提效。

(四)智慧工地让工程项目建设“管”得更有效。依托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崖州湾科技城已对65个在建工程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监督与管理。已接入科技城内工程项目建设监管视频239路,在线监控重大危险源设备设施304处,累计线上实时管理4.88万工程项目建设人员。在新冠疫情不断反复的大环境下,有效保障了科技城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和有序建设,大大增强了企业投资建设的信心。

附件2

推广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责任分工表


序号

示范案例名称

责任分工

1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助力种业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省知识产权局

省高级法院

2

万宁市推行“信用+”全景应用改革

充分彰显奖励诚信惩戒失信价值取向

省发展改革委

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省大数据管理局

3

海口市龙华区法院活用组合拳破解执行难打造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新样板

省高级法院

4

省知识产权局等打造跨境电商联合执法新模式 构筑知识产权保护新屏障

省知识产权局

省市场监管局

海口海关

5

省财政厅等推行“见贷即保”新模式

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杠杆作用

省财政厅

6

海口市推行“交房即交证”改革

让不动产登记不再难

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

7

海口江东新区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好”改革

打造工程建设项目政务服务江东样板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8

海南省税务机关倡导“信用+”办税理念

持续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

省税务局

省发展改革委

9

海口国家高新区全面推行“企业秘书”制度

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

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专班办公室

10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技赋能园区规划建设管理 打造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新样板

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



相关稿件

相关文档

附件:
网站导航>

网站地图|网站支持IPV6

主办单位:东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东方市东府路市委3号办公楼  联系电话:0898-25514262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5527512  举报邮箱:wxb25501336@163.com  电子信箱:dongfang@hainan.gov.cn

琼公网安备 46900702000015号  政府网站识别码:4690070003  琼ICP备05000041号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东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东方市东府路市委3号办公楼

联系电话:25514262 举报电话:25501336

举报邮箱:wxb25501336@163.con

电子信箱:dongfang@hainan.gov.cn

琼公网安备 46900702000015号

政府网站识别码:4690070003

琼ICP备05000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