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 | 古稀老人大半生时间守护着雨林乡愁 传承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来源:东方宣传 发布日期:2024-03-27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字体: 小   中   大

在黎语中,船型屋被叫做“布降亭竿”,意为“竹架棚房”,是黎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代表性建筑,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

日前,在东方江边乡白查村古老的船型屋附近的大叶榕树下,72岁的老人符那庆正手把手教徒弟符打因编织米筐。米筐是黎族人民用于承装日常小物件、小食物等的工具,为纯手工编织而成。其主要材料是白藤这类具有韧性的藤条。而白藤正是建造船型屋不可或缺的主要材料之一。

2010年,符那庆成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省级传承人。今年1月,他入选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古稀之年的符那庆用大半生时间守护着雨林乡愁,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在他手中代代相传……

上山取材,3个月建造一间船型屋

海南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村子至今保留着船型屋87间,其中,落地船型屋74间、隆闺7间、谷仓6间,是海南省船型屋保存最完整的黎族传统聚落。

关于黎族船型屋的著述最早见于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诸蕃志》中也有“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

白查村四面环山,林木种类繁多,是村民建造船型屋的最佳取材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5岁的符那庆开始和村里的长辈们学习船型屋营造技艺。勤奋好学的他,18岁时就掌握了这门技艺。随后,他搬到如今的白查村居住。20岁那年,他决定在村子建造一间船型屋,作为安居之所。

村子距离山上有一公里远,那会没有交通工具,符那庆就徒步上山。一把勾刀、一顶草帽、一碗粥,就是他上山的全部装备。天刚微亮,符那庆上山了,日落时,他肩上扛着30厘米以上的粗木回到村子。

格木、麻竹、白藤、茅草等是船型屋营造的主要材料。这些材料都长在深山,为了备齐材料建造80平方米以上的船型屋,符那庆山上山下来回了近一个月。材料准备齐全后,在村民的合力帮助下,3个月的时间,符那庆首间船型屋建好了,他在村子里安了家。

在白查村,仅存的87间船型屋有一个共同特点:样式和结构几乎一致,屋形狭长、屋檐低矮。房子分为前后两节,四壁用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稻草和泥糊墙。前后两个门用木板制成,门向两端开。屋内为泥地。 时光荏苒,50多年过去了,符那庆多次参与村子船型屋的建造和修复,对于自己首间船型屋建造过程,他记得不太清楚了。然而,双手凸起的青筋和左手大拇指边上留下的刀痕,记录着他那段上山下山的艰苦岁月。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也融入他的血肉中,几乎成为一项本能。

这门技艺,他留下了。如今,他更想把这门技艺代代传承下去。

祖辈们流传了千年的宝藏,不能弄丢了

2009年,符那庆怀着难以割舍的心情,和村民一同搬到距离村子一公里外的新村居住。虽是故土难离,但他心中还带有一丝期盼,“政府重视船型屋的保护,这是一件好事!”

搬离的原因是:2008年6月,“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白查村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了保护非遗以及给群众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进行整村搬迁。

新村硬化道路,通水通电,屋里不用点火也亮堂,这让大半辈子和黄土大山打交道的符那庆感到新奇和高兴。符那庆回忆,村子经过几次大台风,风力最大的一次,能把屋顶的茅草掀飞,但结实的泥土墙经住了风雨的考验。

台风过后,原先仅有几百人的村子立马热闹起来,大家团结一致,修复家园。那时,作为船型屋营造能手的符那庆等人成为主力,又开始上山下山找材料的日子,船型屋营造技艺在他手中愈发娴熟起来。这是符那庆深藏的记忆,每每说起,他嘴角不由地上扬,眼里有光。

搬到新村后,原村子人去屋空,遗留下的船型屋让他念念不忘。不会骑车的他,经常徒步回到村子,摸一摸泥土墙、拔一拨茅草,又到门前驻足许久,最后来到村子大叶榕树下歇息,听蝉鸣鸟叫,享受片刻静谧时光。

村子一边是农田,一遍是绿茵丛林,拥簇其间的船型屋有序排开,屋形狭长、外观像倒扣的船只、屋顶上铺满茅草,斑驳泛黄的墙体,仿佛留住了光阴的故事。

2012年12月,白查村被住建部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很神奇!”“有历史记忆!”白查村成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后,游客纷至沓来,感到十分神奇,拿出相机打卡留影。游客的“满意度”让符那庆感到欣慰,“这是祖辈们流传了千年的宝藏,要保护好,不能弄丢了!”

带徒传艺,船型屋以前愿意做,以后也愿意做

近年来,东方市启动船型屋的修缮保护工作,充分挖掘周边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打造黎族特色品牌,让黎族人民艰苦奋斗、朴实向上的精神再次传扬,也让东方源远流长的黎族文化、人文精神增添更多厚重感。

“官方”介入保护船型屋,符那庆内心感到高兴。但随着年纪增长,愈发力不从心的符那庆开始为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问题担忧。村子里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让他更加焦虑,“这是祖祖辈辈们生存的方法,有人学,我就肯教!”

2013年起,符那庆开始在村子里招收徒弟,希望将自己的技术传给年轻一辈。村子里会船型屋营造技艺的长辈,也有意愿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年轻人。

近年来,在东方市文化馆的帮助下,符那庆每年都会带着徒弟开展船型屋营造技艺培训班,并在黎族传统节日“山栏节”上展示船型屋营造技艺。不仅如此,符那庆等人登上了海南师范大学的讲台,为学生们讲解白查村船型屋的“前世今生”,并在校园内搭建了船型屋。

东方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符那庆等人的带领下,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从零到有,目前有传承人近20名,9人被评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市级传承人。

徒弟符打因经常驾驶摩托车带着师傅符那庆到白查村看船型屋。在阴凉的树下,听老师傅讲起那段深藏光阴里的老故事。有游客前来了解船型屋时,符打因就当起了老师的翻译员,符那庆用黎语说一句,他就用普通话再重复一遍。如此反复,只为守护身后那一间间承载了村子记忆和文化元素的黎族船型屋。

今年32岁符打因是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市级传承人,也是符那庆的众多学生中,年纪最小的、跟学最长的徒弟。他笑着说,几年前就和师傅学技艺,但因为性格跳脱,稳不下心,反倒成为学成最晚的人之一。

随着白查村的旅游旺盛,符那庆重拾编织米筐的手艺,有游客预定,他就着手编织。150元一个米筐,要手工编织十多天。如今,符打因正在和符那庆学习这门手艺,在他看来,“黎族的手工艺品,还可以有更好的市场。”

符打因说,这几年,村子的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还到许多景点、酒店搭建船型屋,在外地制作的船型屋大到柱子、小到白藤,全是白查村山里运过去的原材料。而年迈的符那庆每回都跟随徒弟们去到现场,仔细认真地指导船型屋的框架搭建以及把控细节。

风雨不改初心。见证过历史的变迁,符那庆对船型屋的热爱和这门技艺的坚守依旧不变。

对他而言,制作和传承船型屋是守护雨林乡愁的诠释,也是守护黎族同胞的“历史记忆符号”和“文化发展链条”生动体现。在用黎语和徒弟符打因交流中,他坚定地说,“船型屋以前愿意做,以后也愿意做!”




    附件:

主办单位:东方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东方市东府路市委四号楼一层  电话:0898-25539426

政府网站识别码:4690070003    琼ICP备05000041号    琼公网安备 4690070200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