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乡村医生王红海:转行学医立志改变家乡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海南频道 发布日期:2024-06-07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字体: 小   中   大

“除了酸柠檬、百香果,不能吃其他酸辣的食物,少喝点酒。”临近下班的时间,接到电话的王红海医生,耐心的解答着病人关于饮食禁忌的询问。

王红海医生在东方市八所镇下名山村卫生室里已经工作了十一年,医术医德得到了广大患者高度认可,求医的患者除了本村及周边村庄村民外,尚有部分辖区外和其他市县的患者慕名而来,但他却是一个“半路”转行的乡医。

学成归乡,立志改变家乡“无医”难题

“在我们农村,邻里关系很好,谁家有事大家都会相互帮衬。当我发现亲人或者周围的邻居,只要是生病了,大家的想法都是先吃点药‘扛扛’,‘扛’不过去了才去医院,他们是怕花钱。所以我立志学成归乡,扎根基层,这样身边的人生病了,我就可以给他们提供简、便、效、廉的医疗服务,解决了村民看病贵、看病难的老难题,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谈起学医的初衷,王红海聊起之前家乡的医疗情况,深有感触的他,决定转行学医。

“我就是想改变家乡的现状!我原来毕业于海南大学,学的是经济管理学,在三十岁那年,决定去海南省第三卫校学医。”王红海放弃原来的人生轨迹,选择走上了学医之路。

从海南省第三卫校毕业的王红海,又面临了一次选择,他笑着说道:“实习的时候,我有机会留在市级医院,而且市级医院具有更好的发展平台,福利待遇也很好,但我还是本着当初的理想,毅然回到家乡。”

始终不忘初心的王红海,学医归来后,选择成为了下名山村卫生室的乡医。

声名远播,妙手解病人疑难杂症

刚回到家乡的王红海,就制定工作计划,进家入户走访,对村民的健康状况展开了调研,基本熟悉了村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等现状,精准地为村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我回来以后,有一位慢性心衰村民,心衰病史可能有七八年了,我回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帮他调整用药,优化治疗方案,因为他的心衰症状会时常波动,随时可能犯病,很容易突发心衰,而且他会出现脸肿、脚肿等情况,所以需要根据他的体征情况,所以随时调整,平时要提醒他吃降压药、利尿药、强心药。”王红海回忆起了,刚回乡时所了解到的情况。

如今,在王红海的努力下,村民的病情控制得很好,他介绍道:“我跟踪他的病情有6年多了,他一有不舒服,就马上来找我。因为他的病情很复杂,周边的私人诊所医生,基本上不敢给他治病,不仅风险大,能收到的费用也不高。我基本不收他的钱,纯粹就是想帮他控制好病情。”

王红海还介绍了另一个病情更为复杂的村民。“村里有位叫文景香的村民,她本身上有四种心脏病,分别是早搏、心脏抑制综合症、类风湿性心脏病,还有多发性早搏。她因为长期服药,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可能一开始用的药有效,用过一段时间就无效了,所以她的治疗方案需要不断调整。”

“她的情况更为复杂,也有我控制不了的时候,比如可能会出现心衰和房颤同时发生的情况,我一般都是给她调整到心律稳定,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了,就及时转诊到海口的大医院继续治疗。”谈起文景香等两位村民的情况,王红海直言感觉颇具挑战。

村里面还有几位脑梗塞的老人,也是让王红海尤为挂心,他经过多次研究探索,最终找到了能稳定村民病情的治疗方案,让村民能减少来回海口的次数,也省下了不少路费。

“我比较擅长的是腰腿疼、风湿性关节炎,有从海口、万宁、文昌远道而来的患者会来找我治疗。我服务的人口不单单是下名山村,外村过来的也不少,平均一天接待量为二十人左右,忙的时候也有三十多人。”如今的王红海声名远播,医术不仅得到村民的认可,同时也获得市域外一些患者的好口碑。

勤勉好学,不断提升医术

虽然能让村民少些奔波,但王红海明白,农村的医疗资源,始终无法与大城市比肩,所以他更加注重于提升自身的医术。

“平时会看多看一些专家出版的书籍文献,白天没有时间,就趁着晚上休息时间看一看。不看书就容易跟不上变化,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很快。东方市卫健委过来考察,了解到我喜欢看书学习,专门空了一个地方,给我放医学书籍。”谈起自己的专业领域,王红海还展示了他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医学书籍,参加培训的一些相关资料,以及他的笔记本。

“村民到上级医院检查,开完药回来,后期治疗中,我会再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他们的药物,一律不收钱。而且我平时跟他们交流多了,医患关系也建立得很好,村里的老人,我每次一通知,他们就会准时过来体检,未来我也想一直留在村里,继续为村民服务!”深得村民信任的王红海,决心一直留在下名山村卫生室为村民服务。


    附件:

主办单位:东方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东方市东府路市委四号楼一层  电话:0898-25539426

政府网站识别码:4690070003    琼ICP备05000041号    琼公网安备 46900702000015号